【地區環境問題概述】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省,南臨南海,西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接江西省、湖南省,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共122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87%。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約4100千米,居全國首位。擁有海島1963個,總面積1513.17平方千米。
廣東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有山地、丘陵、臺地和平原多種地貌類型,地勢總體北高南低。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廣東省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沿海岸帶發育的海岸地貌類型有:岬角海灣(如大亞灣、大鵬灣等)、谷(如湛江谷)、沙壩一瀉湖、河口深槽一沙嘴一攔門沙、紅樹林潮灘(主要分布在深圳、湛江、臺山等地)、珊瑚岸礁(雷州半島)等,具有豐富的海岸地貌景觀。
大氣污染問題:2025年1-2月,廣東省全省空氣質量總體優良,但臭氧和顆粒物污染問題日益突出,O3評價濃度均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微克/立方米。
水環境問題:廣東省水系發達,2025年1-2月,全省270個地表水省考斷面總體水質狀況優,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溶解氧、氟化物。
【環境監測相關政策】
《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包括優化水環境監測網絡,在大江大河干支流、省界河流等優化布點,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等環境敏感斷面的監測;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涵蓋耕地、飲用水水源地和污染地塊等重點區域;建設全省精細化空氣質量預報預警體系等。
《廣東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施方案(2023-2025 年)》聚焦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實施綠色低碳技術試點示范,推廣低能耗、分散式、模塊化的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環保技術裝備,支持相關服務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掌握清潔生產核心技術裝備的企業和專業化的服務機構,這將推動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的發展和應用,提高環境監測的效率和水平。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加強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的應用,將其作為環境執法的重要依據,加大對污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這促使企業加強自身污染源監測和環境管理,推動了自動監測設備在企業中的安裝和使用,提高了環境監測數據的質量和利用率。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明確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要求2025年前建成2000個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50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建立跨境污染物聯合監測機制,深圳-香港已實現PM2.5數據實時共享。
【環境監測需求分析】
01 /《2025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
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2025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工作安排: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城鄉全域美麗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推進城鄉綠化美化
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持續優化林分、改善林相,今年再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任務。
推進森林城市和郊野公園、山地公園、濕地公園建設。
實施鄉村綠化三年行動,深入開展“四旁”、“五邊”綠化,打造一批綠美示范點、鄉村綠化景觀帶。
提升交通干線綠化品質,推進綠道、碧道、古驛道、森林步道融合,打造省際邊界美麗廊道。
高標準打造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和國際紅樹林中心、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全面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和植物園體系建設,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筑牢粵北生態屏障。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抓好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
我們要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倡導“有好事、來種樹”,豐富全民義務植樹形式,打造綠意盎然的美好環境,讓美麗廣東更加可觀可感可及。
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分行業分領域推進節能降碳,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建設一批零碳園區,穩妥擴大碳交易市場。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增電源裝機3000萬千瓦,抓好清潔高效煤電建設,推進臺山核電3、4號機組核準,開工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二期,推進廉江核電、陸豐核電等建設,加快梅州二期、云浮水源山、汕尾陸河、肇慶浪江、惠州中洞、河源岑田、茂名電白等一批抽水蓄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陽江三山島、湛江徐聞東、汕尾紅海灣、汕頭洋東等海上風電項目,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推進粵藏直流等電網項目核準建設。
發展“換新+回收”等模式,暢通再生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鏈條。
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全面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強化區域協同治理和污染源頭管控,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確保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
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持續推進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確保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
推動制定河湖長制條例,推進水塘河道清淤,開展城市水系活力提升行動,打造幸福河湖。
完成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推進受污染農用地溯源整治,強化重金屬減排,持續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實施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檔增效,常態化開展建筑垃圾專項整治,建設全省域“無廢城市”。
我們要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秀水長清的美麗廣東。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嚴格落實“三區三線”,有序推進國土空間規劃評估和調整完善,建立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
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完善粵港澳生態環境同保共治機制。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品調查監測、評價和市場化開發,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發展水經濟。
做好生態綜合補償,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02 /《美麗廣東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建立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制(修)訂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生態環境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夯實,基本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涵蓋全要素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以及融合智慧監測、監管決策、政務四大應用的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
到 2027年,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環境更加潔凈優美,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環境健康安全和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在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無廢城市”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形成一批標志性、創新性成果,美麗廣東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到2035年,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基本構建,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現代環境智治體系基本建成,嶺南山地、南粵水網、美麗海灣等山水人文特色充分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基本建成。
加快規劃建設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培育發展氫能,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加快開發儲能集成系統,持續深化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實施燃煤鍋爐和工業爐密清潔能源替代,提升數據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礎設施能效水平,持續打造能效“領跑者”。
推進大氣污染精準化、協同化、一體化防控,深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統籌推進固定源、移動源等污染深度治理和結構優化調整,完善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時段、重點行業差異化精細化管控措施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完善“省一市一縣”三級預警應對機制,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快速溯源能力,推進珠三角區域臭氧長期預測及聯合應對試點,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范區。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雙碳”目標要求篩選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雙高”熱點地區及重點領域實施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加大惡臭、油煙等其他涉氣污染物治理力度。到2035年,PMs濃度力爭下降到15微克/立方米。
03 /《廣東省甲烷排放控制工作方案》
到 2025 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術和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甲烷排放統計核算、監測監管等基礎能力有效提升,甲烷資源化利用和排放控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和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持續提升,污水處理甲烷回收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種植業、養殖業單位農產品甲烷排放強度穩中有降。
到 2030 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術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甲烷排放統計核算、監測監管等基礎能力明顯提升,甲烷排放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甲烷排放持續穩步下降。全省廢棄物處理往資源化、減量化方向持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單位農產品甲烷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能源領域甲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探索開展甲烷排放監測試點,在重點領域推廣甲烷排放源監測,建設農田甲烷排放試驗監測站。在現有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下,逐步建立地面監測、無人機和衛星遙感等天空地一體化的甲烷監測體系。結合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綜合管理系統建設,建立重點行業企業甲烷排放核算和報告制度,推進甲烷排放因子本地化,逐步實現甲烷排放常態化核算,促進跨部門數據共享。
04 /大氣環境監測需求
?污染物濃度監測?:重點針對PM2.5、NO?、NOx和VOCs等污染物,需實現重點區域(珠三角及清遠市等)的常態化監測,支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污染物沉降監測?:開展干沉降、濕沉降樣品采集與分析,如珠海東澳島站點需完成大氣污染物沉降監測及入海通量評價。
?跨區域協同監測?: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跨省及省內生態補償機制相關監測評價體系。
05 /水環境監測需求
?水源安全保障監測?:重點圍繞西江流域、供港供澳飲用水源等,構建水質安全預警體系,強化跨境數據共享。
?污染物遷移監測?:需結合大氣沉降監測數據,評估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如海洋大氣污染物濕沉降樣品采集及分析。
06 /碳環境監測需求
?碳排放管理?:需監測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支持碳排放核算與減排目標達成。
?碳匯能力監測?:推動森林、海洋等碳匯資源提質增效,建立碳匯交易相關監測評價體系。
【產品在廣東地區的應用】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挑戰
1.結構性污染治理壓力?:廣東省傳統化石能源占比仍高,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任務艱巨,尤其在工業廢水處理、城鄉生活垃圾處置等領域存在技術瓶頸與成本壓力。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粵東西北地區環保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
2.環保產業市場波動?:2024年第四季度環保企業營收普遍下滑,超半數企業利潤同比下降,反映出市場需求疲軟與產業競爭加劇的雙重困境。部分細分領域如環境咨詢、固廢處理等面臨供需結構性矛盾。
3.生態功能維護難度?:盡管生態修復成效顯著,但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廊道建設等仍需長期投入。基層環境監測能力薄弱,數據支撐不足影響精準施策。
機遇
1.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環境監測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如遙感監測、無人機監測、機器人巡檢、傳感器技術、智能AI、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提高環境監測的效率和精度,降低監測成本,為環境監測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廣東作為我國的科技前沿地區之一,具備良好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有利于率先應用和推廣這些新技術,推動環境監測產品的升級換代。
2.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創新?:通過“生態產業化”模式,如海珠濕地、南沙濕地等生態項目與文旅資源融合,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車八嶺保護區等示范項目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新思路。
3.科技賦能與產業升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分區管控)推動產業布局優化,引導珠江兩岸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發展,降低資源環境負荷。環保技術研發投入增加,膜技術、生物處理等創新應用提升污染治理效率。
4.多元協同治理模式?:“政府—企業—村民—社會”共生系統加速形成,例如從化生態設計小鎮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村民受益”模式,以及“千企興千村”行動帶動超200億元項目投資,促進城鄉協同治理。
5.綠色文化經濟潛力釋放?:鄉村文化振興與科技元素結合,如塱頭村“嶺南文化客廳”、黃埔逕下村“未來田園”IP等,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文旅消費熱點,帶動就業與產業升級。